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投资指南 » 选择上海 » 信息化建设 » 正文

信息化应用

发布时间: 2014-04-1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摘要: 2012年,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聚焦典型示范、平台服务、创新应用和综合环境,推进重点企业、关键产业、优势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融合)工作,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5.53。

    2012年,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聚焦典型示范、平台服务、创新应用和综合环境,推进重点企业、关键产业、优势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融合)工作,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5.53。

  围绕骨干企业,推进“电梯制造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型海工装备协同研发与制造”等一批业务协同和集成性信息化项目,推动“多维产销一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时尚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平台服务类项目。推荐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新一代智能配电与监控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专项支持,上海电气、上汽集团等1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协调修订完善《“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规范通用规范》,并获得市质量技监局地方标准立项,标准围绕园区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管理、服务和保障,提出智慧园区建设通用要求。深化园区信息化标准体系试点,在临港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列表,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全覆盖。推进园区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临港松江园区开展数字园区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产业园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组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系列宣传培训活动,在浦东、松江、宝山、普陀、闸北、杨浦6个区,通过开展小型展览、专题讲座、政策宣讲、企业诊断、参观交流、信息化体验等形式,总结推广“两化”融合成功经验和做法,完成培训宣传1万人。支持浦东新区举办以“促进产业智能高端发展”为主题的2012中国(上海)制造业信息化论坛,发布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推进外高桥造船等8家企业参与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配合中国电子报开展“两化”深度融合“上海模式”系列宣传报道。

  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综合推进体系研究》课题研究,完成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试点。联合中小企业办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包括信息化培训、信息化平台服务等内容的小微企业扶持“翔计划”,深化中小企业服务站建设。浦东等5个“两化融合”实践区继续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兴技术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复旦大学等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等10个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一批项目建设。

  全年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中设立“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专项”,加大对电子商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应用、服务模式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发布《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自2010年起连续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聚焦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品牌营销、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业态、新热点、新模式,扶持全市中小企业依托创新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双推”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全年全市2255家中小企业通过“双推”工程与“双推”平台企业成功对接,3年来全市累计超过1.1万家中小企业获得“双推”专项资金资助,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双推”平台触网,并在市场拓展、产业链对接和管理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双推”平台企业也通过与中小企业的有效对接,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水平,不少“双推”平台之间还因此找到合作的契机,初步显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完善服务,拉长服务价值链的效果。通过“双推”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工程),“双推”平台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还成功吸引到社会风投资本的关注与进入。

  深化国家关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着力发挥信息化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的支持作用。银行卡支付环境建设成效明显,至年底,全市银行卡发卡量累计1.48亿张,联网商户、联网PoS机具以及联网ATM机具累计分别突破15万家、55万台、1.8万台,全年实现银行卡交易金额1660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持卡消费金额88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迅速,全年上海主要第三方支付企业完成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逾1万亿元,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全市53家企业获批央行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许可证;应用创新活跃,企业市场的汇付航空票务支付、快钱保险领域支付等,以及个人市场的付费通、银商全民付、天翼手机支付等都已积累相当规模用户。

  拓展重点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水平。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一期)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试点的基础上,从企业主体拓展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其他等四大类共17个主体对象,数据提供单位扩展到8个部门,实现全市法人主体登记类信息全覆盖,初步建成覆盖全市法人领域的共享信息库。同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根据法人的关联关系开展数据比对工作,提高法人信息的准确性。至年底,法人信息共享系统累计入库法人信息达147万户,其中企业107万户,个体工商户36万户,事业单位8213户,社会团体10731户。共有20个委办局通过网页访问、文件下载、前置机数据接口等方式,实现对法人数据的实时查询和部门业务应用,其中市统计局、市审计局利用法人基础信息建立各自的企业名录库,市合作交流办将法人基础信息和其他专业信息结合,实现对各地来沪投资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应用。2012年底开始启动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登记类信息,实现对法人主体相关的资质类信息全覆盖;实现对安全生产、工程建设和食品安全3个重点领域的监管类信息全覆盖,以及其他领域有信息系统支撑的监管类信息的集中管理;完善信息服务手段,推进法人信息部门间共享和衍生应用,试点法人信息区县查询。

  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进展顺利。推进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建设,监管平台公开项目(政策)从14项增加到42项;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1711个村、22595个生产队的农村集体“三资”(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数据都录入平台;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通知》;在浦东、奉贤、宝山、金山、嘉定、崇明6个区县建立12316“三农”服务热线区县分中心,推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在全市联网,实现全市统一服务标识、服务用语、服务程序、考评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制定《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粮食作物“产加销”、能繁母猪保险、水产养殖等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按“会操作、会收集、会传递、会分析”四会要求,开展农村基层信息员培训,共培训3000人次。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方针,依托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为市民带来便利和实惠。医疗卫生领域。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先期试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实现6个试点区、全部三级医院、1万余个医生工作站的互联互通。市级平台建立并维护全市就医人群中300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的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形成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是国内最大的区域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库,在试点范围内实现“二个任何”(任何居民和医务人员,在任何地点,在满足业务规范和安全隐私的情况下可以调阅相关健康档案)。在6个试点区内,实现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的综合信息系统,同时开展依托信息化系统和网络的业务协同服务,促使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联动。帮助残疾人工作。网站无障碍改造工作继续推进,静安区政府无障碍门户网站开通运行;听力残疾人新闻栏目无障碍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公共服务领域。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实行“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市民遇到涉及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咨询、求助、投诉和建议,拨打一个号码就能搞定。上海市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为市民提供电子账单的申请、推送、查询、支付和管理的“一站式”服务,至年末,已有水、电、燃气和通信行业的16家公用事业单位接入平台。

  城市网格化管理1个市级平台和17个区县级平台稳定运行。至年底,网格化管理覆盖城市化核心区域的面积为1200余平方公里,涉及街镇214个,共划分万米单元网格39445个,责任网络1809个。全年,网格化系统中共立案133万余件,结案130万余件,结案率约为98%,其中部件类案件主要集中在雨水篦子、行道树、雨水井盖等;事件类案件主要集中在占道无照经营、乱涂乱贴乱画、暴露垃圾等。同时,网格化管理范围拓展工作持续进行,此工作涉及闵行、宝山、奉贤、青浦、金山、崇明6个郊区县200平方公里管理范围,包括44个街镇。撰写完成“2012—2013年网格化管理的拓展实施方案”,涉及120平方公里。在奉贤区、崇明县开展网格化管理与其他社会管理的联动示范试点,在原有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拓展管理内容和功能,达到与其他社会管理联动的效果。建设完成崇明18个街镇分平台、奉贤区14个街道分平台、奉贤区城建服务热线、奉贤区应急联动平台。12月,在奉贤区试点与12345市民热线技术平台的数据双向互传,为2013年全市其他区县网格化系统与12345系统的顺利对接积累经验。年内,按照全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实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全市电子口岸建设通过各专项应用规划与实施,继续深化口岸应用建设并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全年,上海电子口岸平台信息化应用达到83个(含13个中国电子口岸应用),完成报文交换总数1.79亿个,比上年增长4.86%。推进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在分类通关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通关申报作业中的随附单据电子化,逐步实现单证审核依据由纸质单证为主向电子数据为主的转变。试点阶段将重点实现合同、发票、装箱清单、提(运)单、代理报关委托书、委托报关协议等随附单据的电子化,有470家普通申报企业和4家快件企业签署协议开通运行,包含快件在内每天处理约3万份随附单证。上海海关在上海港各集装箱码头全面推行的无纸化放行运行情况良好,为港区节约人力物力,普遍提升作业效率。推广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根据海关总署要求,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关区范围内,及全国在该地区有通关业务的企业,9月30日之前完成切换。长三角地区用户切换率达到92%,业务切换率97%。

  4月,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面实施空港口岸入境普通货物运单以及外高桥港区入境集装箱货物提货单的无纸化电子验放工作。10月,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一步扩大无纸化电子验放的业务范围,对空港口岸入境快件货物运单全面实施无纸化电子放行,自此,空港口岸入境货物全面实现无纸化电子验放。(市经济信息化委)

  【上海市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开通】3月12日,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各公用事业单位、付费通共同参与建设的上海市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开通,成为全国首家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自2011年11月上海市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以来,上海电力、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东方有线、市北自来水、市南自来水、市北燃气等15家公用事业单位已接入平台。市民可通过该平台申请使用各公用事业单位的电子账单,申请成功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第一时间收到电子账单,及时了解账单信息。用户还可以通过平台查询2年内的各类电子账单,并使用平台通过25家银行进行支付。此外,平台还提供多张账单合并支付、每月自动代扣等服务。至年底,推广电子账单166万份。“付费通”平台年内交易1.1亿笔,交易金额超过70亿元;市民信箱全年发送公益信息6190万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