溻浴
外治法之一,屬中醫藥浴療法範疇,指將中藥煎煮成湯汁後,透過浸泡、溻漬或淋浴等方式作用於體表,藉藥性與熱力協同滲透,以達治療目的。此法結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理論,透過經絡傳導與藥液直接作用,調和氣血、祛除病邪。
核心作用機制
藥性透皮吸收 藥物有效成分(如揮發油、生物鹼等)藉由溫熱湯液促使毛竅開泄,循腠理深入經絡,發揮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或祛風除濕等功效。
熱力協同效應 溫熱能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藥物輸布;若用於寒證,可溫通散寒;用於熱證(如高熱譫語),則以涼藥溻漬清熱瀉火。
臨床應用舉隅
皮膚疾患
疥癬、濕疹:取燥濕殺蟲藥如苦參、黃柏、地膚子煎湯浸泡,或溫礦泉浴,以滌濁祛腐。
鵝掌風(手癬)、腳癬:以枯礬、百部、土荊皮等浸泡患肢,袪風殺蟲止癢。
實熱證急症
溫疫高熱煩躁:古法以黃連水溻漬胸口,利用黃連苦寒瀉心火之性,清解氣分熾熱,輔助降溫除煩。
關節痹證
風濕痹痛:以羌活、獨活、川烏等辛溫藥浴,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理論依據
溻浴法體現中醫「就近祛邪」思維,尤其適合「病在腠理」或邪踞體表之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即指以藥液漬浴發汗祛邪。此法亦暗合「給邪出路」原則,透過汗孔與藥力雙向調節,避免內服藥傷及脾胃。
藥物配伍特點
依辨證選藥,如:
清熱:金銀花、連翹、黃芩
散寒:艾葉、花椒、桂枝
活血:紅花、當歸尾
祛風:防風、白鮮皮
註:歷代醫籍如《外科精義》載溻漬法治瘡瘍,《醫宗金鑑》亦詳述其用於跌撲損傷。此療法至今仍廣泛運用於中醫皮膚科、傷科及急症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