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我在某东自营店以3449的价格下单了一台64G的iPad Air4。使用这几天,我认为它完全满足我的要求。
买平板电脑的目的:看剧,喜欢看各种英美韩剧考研党,搭配Apple Pencil写东西。目前的主要作用Handoff配合电脑,共享剪切板文字和图片,方便记录内容偶尔需要用随航给电脑做副屏作为影音设备,屏幕分辨率2360 x 1640,LCD没有共用像素问题,显示内容细腻。扬声器也比较出色,平时我比较愿意放下耳机直接外放使用。
作为学习工具,搭配Apple Pencil和Goodnotes应用,不论是阅读标注PDF还是记笔记体验都不错。
作为电脑副屏,无线随航连接方便,延迟也比较低,让它偶尔客串一下显示器也挺好用。
作为生态部分,我可以用电脑看网课,一些比较复杂的图表或是图像,直接截图到剪切板,然后在平板的笔记应用里粘贴即可。
大多数人对iPad Air4存在这几方面的担忧,我来说说我的看法。这么大一块屏幕,却只有60Hz刷新率,用惯了120Hz手机的我会不会觉得卡顿?
会有卡顿的感觉,但很快就会适应。刚到手的时候确实能感受到刷新率突降的割裂感,但只要你持续使用它几分钟,这种感觉很快就被忽略了。而且随着你使用它的天数变长,每次刚拿起平板的割裂感也越来越小。到手平板十天出头,我已经基本上忽略了刷新率的差异。
买之前我考虑到自己60Hz的电脑显示器不也还用的好好的,所以才算打消了这个顾虑。
64G够不够用?
对我来说,64G应该是够用了。如果你跟我的用法差不多,那么它应该也够用。
我不用平板打游戏。微信QQ只偶尔用来传一下文件,数据和聊天记录主要还是依赖256G的手机储存。
相比手机,平板只在家里使用,有稳定的网络环境,虽然有看剧需求也没有大量缓存的必要。平板的相机使用率也非常低,没有大量的图片占用储存空间。
是不是应该加几百块买M1芯片的Air5?
如果预算充足,买Air5当然是很好的选择。M1的确是一颗非常强大的芯片,强大到让大家直接忽略了A14的能力。所以首先,我们应该从M1的光环下走出来,看看这颗A14究竟是什么水平。这里我用它和手里另外两台搭载高通旗舰芯片的设备对比一下。
我承认跨平台的跑分对比确实算不上客观,但大体反应我想表达的东西总是够了。
只加几百块,就能买到当前移动端最强芯片的设备,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很划算。但如果为了所谓的划算把钱花在了溢出的性能上,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呢?而且不要说M1,连这颗A14的性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过剩的。
4G RAM会不会不太够用?
iPad OS后台机制和安卓有很大的区别,所以首先要知道iPad上的4G肯定要比安卓手机上的4G表现好。另外使用平板的方式和手机确实存在一些差异,我拿自己举个例子:
在手机端,我锁定常驻后台的应用有:QQ、微信、网易云音乐、浏览器、阅读应用、配对手表的健康应用。
其他诸如购物、视频应用,我从来不主动保留后台,一方面因为耗电,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中很多即使保留在后台,打开后还是会启动广告。
而在平板上,我前面提到过自己不会主要在平板上使用微信和QQ,两大毒瘤自然是省去了。那对我来说,想要一打开就出现在上次退出状态的应用,就只有:网易云音乐、阅读应用、浏览器、笔记应用。
顺便提一嘴我为什么不太喜欢在iPad上使用聊天应用。因为在这个尺寸的屏幕上打字体验实在是不太好,买键盘和不用我选择后者。把这件事交给手机就挺好。
总结一下就是,iPad OS有比安卓更高效的后台机制,平板上的应用使用大多也不如在手机上强度高。所以我认为4G RAM这一方面,是完完全全不用担心的。
如果明确64G不够用,我应该买256G的Air还是128G的Pro?
首先要确定,128G就够用吗?如果128G也感觉捉襟见肘,那买256G的Air既满足了内存需求,又能省几百块钱。
如果128G也够用,却在两者之间纠结的话,首先基于我上述的结论,A14已经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那么对于iPad Pro的重点,应该放在ProMotion屏幕,而不是在M1上。如果对优秀的屏幕、更高刷新率的偏执大于更低的售价、超大的内存,那么就选Pro,反之则根据预算选Air4或5就好。
购买前,我们总会在网上看看网友的观点:
“等618,花xxxx左右就能买到,不香吗?”
“加几百就能买到xxx,干嘛要买这个?”
其实大家应该客观看待这些说法,参考了这些内容,有时候并不能帮助我们选购商品,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纠结程度。
大多数人的说法总是站在“买的人又不是我”的观点下。其次,像618、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价格确实诱人,但我们总不能把这一年的东西都攒到这两个时候买。
我们没有那么多“等到xx时候”,只要在需要购买的时间段,以合适的价格买到想要买的东西就已经非常完美了。对待当前想要买的东西,给自己设置一个时间区间,比如在最近半个月,iPad Air4没有这么低的价格,那我以这个价格购买就很满意。
随着产量上升,生产成本本身就会降低;随着新硬件的推出,很多物料的价格也会下降。尤其是对于电子产品,降价的趋势尤为明显。但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降价。如果说降价是割首发用户的韭菜,那后期成本已经降低了,还保持较高的价格,难道不就是割后期买家的韭菜吗?与其考虑我购买之后它会降多少,不如考虑距离618这两个月的时间,它会给我带来些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写给预算不是太充足,考虑过iPad Air,又怕Air不太够用的朋友。作为学生党,不少消费的资金来源还是父母,所以我觉得自己更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其实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想表达两点:
不要高估自己对高刷新率的依赖性不要为了所谓的划算买超出需求的东西可以做等等党,但你没法永远做等等党